前面说过很多次,大部分的孩子的智商相差不大,在高中,除了五大学科竞赛获奖的孩子和省重点排名前 10%的孩子之外,其他的孩子从聪明程度上来说,没啥差别,但为啥学习成绩却有天壤之别呢?

这里又要说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虽然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确实能提高成绩,但这也只是表象,因为绝大部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是公开的,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没什么秘密可言。

但是到了每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却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部分都是出在家庭方面,大部分在于家长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仅仅从学习的角度或者家长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那这就会和孩子的诉求产生矛盾,因此很多时候孩子和家长的对抗情绪就产生了。当然,也不是说孩子的诉求就一定正确,或者说家长的要求就一定合理。总之,对抗情绪一旦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化解,那就会对以后的学习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对抗情绪产生时,家长一般都是采用哄或者压制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些方式都是有效的,家长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孩子去照做。虽然表面上看,事情是解决了,但从深层次来看,对抗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而被压制了。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压制的后果一般就是两种:一种是孩子放弃对抗,任由父母做主,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父母推着走就走,或者说一切都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在学习上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父母而学,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空心化",没有自我。

另一种就是孩子虽然暂时妥协,但内心深处还是处于对抗状态,一旦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不愿意继续妥协了,那么继续压制就只会导致对抗情绪爆发,最后结局就是孩子不服管了,管不了了。

所以,如果家长知道了这一点,就应该尽量避免和孩子产生对抗情绪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抗情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想办法去化解这种对抗情绪,让孩子尽量避免带着这种负面情绪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来化解对抗情绪呢?

其实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尽量避免和孩子站在不同的立场,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并不是对立的,其实目标是一致的,之所以会出现对抗情绪大部分都是因为沟通方法不对造成的。

那到底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其实也很简单,大家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大人要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尊重大人(这个家长从小就要教好)。

2、换位思考(这个特别重要)。

3、尽量少用命令的语气。

把这3点做到了,那一般来说沟通就会比较顺畅,对抗情绪也会相对减少很多,大家立场相同,出发点一致,这样孩子就会愿意学、自主学,也比较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成绩就容易比同龄人要好,各方面都会更加优秀。没有了对抗情绪,整个家庭的内耗就会很小,大家共同努力,孩子就比较容易成功,家长也会更加轻松。这也许就是某些家长说的"从来没管过孩子,但孩子就是优秀”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