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异造成的学习差异
有很多家长很想学那些学霸的经验和方法,总觉得作为学霸来说,一定有什么秘诀之类的。其实这么多年大家对一届又一届的学霸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最后会发现,其实特别高大上的理论并没有什么,学霸能碾压同龄人的方法主要还是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提前学,在知识的掌握进度上碾压对方,另外一方面就是坚持,通过长时间地坚持做好某些事,在这些方面成为专家,也能实现碾压。
为什么人人都知道的方法最后却是人人都不同呢?这里主要是因为个体差异造成的,不仅是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个学习方法,就算是大家看到的是完全相同的字,最后在脑海中理解的意思也还是会有不同的。因为每个家长的学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同样的话的理解和认知就会不同。
那么就会造成在实际教育孩子时,输出给孩子的做法就会不同。大家注意,同样的理论经过家长的解读,还没到孩子那就已经会产生不同,那么即使是孩子在后面的操作完全一模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会不同。更何况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那就会造成最后的结果千差万别。
刚上小学大家可能觉得孩子之间有差异,学习成绩不同也说得过去,但是那些从各个小学掐尖凑成的火箭班、重点班,按理说大家的情况应该差不多吧,在相同的老师的教授下,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学习,最后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甚至经过中考这种全市排名后挑选出来的层次差不多的学生,到了高中的同一个班,仍旧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么大,是不是就没有努力的必要了呢?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各种主观因素造成的差异,才更有必要去努力。
对于家长来说,虽然个人认知和理解的不同,但还是有些方法可以尽量去避免扩大这种差异。比如说将指标进行分解量化,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操作,来尽量减小主观感受带来的不同。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汉字这块分为一类字和二类字,学校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求一类字会写,二类字会认就可以了。但学霸的要求是都要会写,不同的家长对这个要求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家长认为就是会写拼音和笔画笔顺就算是会写了,但真正的学霸家长是这样要求的:拼音、笔画笔顺、组词、造句、同义词、反义词、多音字、一词多义。你说两年下来,到了三年级要求一提起来,是不是差距会变很大,就算考试时分数差别不大,最后的基础也会大不同,越到高年级这种差距越明显。
但是如果大家都按照一个具体的要求来,比如都按照第二类家长的操作来,那大家的差别就不会太大,所不同的可能是你要求的是每天5个字他要求的是每天 10个字,这个受孩子个体差异影响,根据孩子实际接受程度来定,也不能千篇一律。
如果家长都能严格按照学霸的方法来执行,最后受制于孩子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不同,这时家长还是要尊重事实,不要不切实际地一味要求孩子去做到,有些时候还是要承认有部分孩子是存在智商差异的,同样的要求,有的孩子确实可以轻松达到,你的孩子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达到,这时就要及时调整目标,寻找同类来比较,那些天才娃看看就好了,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超过和你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就行了。就像有个笑话里说的,在森林里碰到了熊,你不必非要跑过熊,你只需要跑赢同伴你就赢了。
所以,抛开个体差异外,要尽可能地真正理解学霸的学习方法的精髓并且要尽量量化分解来照做,才可能有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除原创内容外,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