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经常会问我,说孩子刷题也刷得够多,错题也整理了,也反复做了,孩子也说会了,怎么考试还是会错呢?分数还是上不去。

如何判断孩子真的学懂了,主要针对理科类尤其是数学,这个还不能简单的看孩子是不是会做了,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首先,虽然看完答案解析后马上能做出来的不算,但这是必须首先要做到的。这时做出来的属于短时记忆,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此时的记忆如果在后期不加以复习巩固的话,是遗忘程度最高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此时做对了,后面就不管了,那到考试时再次出错的概率非常大。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做对是非常具有欺骗性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理解了,而是凭短时记忆进行的简单复制。

没有基于理解上的记忆基本上属于死记硬背,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是需要反复多次的重复才有可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属于“刻板印象",意思是原封不动的照搬,适合文科类或概念和定义之类的记忆。

其次,在第二天内不看答案直接能快速解题,含解题过程。如果孩子能达到这个程度,那说明这道错题孩子已经有6成的几率在下次考试中不会做错了。这一遍重复比较关键,这是把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一次重要重复,时间间隔不宜太长,最好不要超过一天。

第二遍的重复就不算是死记硬背了,能达到这种程度说明孩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效果要比死记硬背的那种要好。如果第二天不看答案孩子仍旧做不出来,则说明头一天没有理解,是死记硬背的记忆,由于重复次数不够,所以记不住。那就应该重复头一天的操作,看完答案解析后再重新不看答案做一遍,能做出来后再重复第二天的操作。

第三,在一周内不看答案再做一遍,如果能够快速做出来,则说明真正理解掌握了,大概率已经形成长期记忆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忘记如何做的了。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说这道错题真正记住了,但也仅限于这道题。如果想更提高一步的话,还应该找一到二道相同类型的题来做一下,如果经过短暂思考也能顺利做出来,那说明这一类型的题都掌握了,后面考试中再出现类似的题目时,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再错的了。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最直观检测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给你讲题,把这道题一步一步的步骤、用的什么辅助线、定理、公式、概念、结论或已知条件等都要说清楚,然后条理清晰地解出答案,家长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提问,让孩子解释这一步是怎么来的,不要怕打断孩子的思路,如果真正掌握了,是不怕打断的,否则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

所以,在满足了以上几种情况下,家长才可以说孩子错题反复做了,并且真的懂了。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真正的提高。家长在做这些判断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搞清楚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懂了,哪些情况还会遗忘,不要听孩子自己说懂了就懂了,而要看他的操作是不是真懂了,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