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教育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这个其实也不好用几句话就简单说清楚,也不能笼统地非黑即白,下面就来分情况说一下。

首先,在孩子上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孩子刚刚才从相对懒散,以玩为主的学前逐渐过渡到以上课为主,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虽然很多孩子学前就开始上课外班,但完全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方式,还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此时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就要扮演老师兼家长的角色。

因为孩子自己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从半玩半学的状态进入到学生的状态。孩子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学生状态,所以家长此时就要像老师一样,耐心地教孩子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每天要做到什么样才算是达到要求。同时,顺便教孩子养成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要参与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呢?这并不是强迫孩子劳动,而是通过劳动,激活孩子的大脑"奖赏回路",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事情是有意义的,这在小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没什么实际帮助的,但到了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以很大概率上避免孩子得抑郁症或空心病。

这里扯远一点,因为孩子如果从小除了学习,家里其他事情啥也不参与,他就会觉得那些事和他没关系,他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学习,当学习成绩还好时,还不会显现出来,可一旦孩子在学习上碰到压力后,如果无法有效化解压力,那时间长了孩子就发现,现在唯一的学习也不行了,那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没啥对他有意义了,活着没意思,还要承受学习的痛苦,那不如死了算了,算是一种解脱。

这种情况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少存在的,因为家里人多,每个人都要做事情,学习也不是唯一的事情,考不上高中也不是啥丢人的事脑子里除了学习,还要装很多事情,所以没有时间来思考活着的意义,所以那时患抑郁症的人也相对较少,

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因为内卷,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如此,还要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这样才有机会超越同龄人,拿到高中甚至是好大学的入场券,所以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大部分的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也没时间来干其他的,以至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完全放弃其他活动,靠透支来保证自己的位置。如果即使是这样,也还不能保证自己的位置那很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症,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每年学生自s的事件越来越多,这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再说回原来的话题。除了扮演老师的角色外,还要继续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在这里家长的角色一方面是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另一方面就是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对阅读、各种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这个非常重要,甚至超过辅导孩子做作业。因为孩子的作业不会做可能和理解力有关,小学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上来了自然不懂的都能理解,所以不必焦虑,但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家长的重心要从老师的角色上移下来一部分,变成孩子的规划师和保姆,这时候家长再辅导孩子可能都会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应该加强语文的精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但有的家长就问我,怎么精读啊?我知道要带着问题去读,但怎么问问题啊?我不会啊,你的文章也没说的那么详细,我搞不定啊!

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强行给孩子当老师了,把指挥权交给专业机构,当然,怎么挑机构就是家长们该做的工作了,此时孩子是个什么状态,家长准备今后让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就是家长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帮孩子规划好今后的学习路径,是这个阶段家长的重心,然后就是不管是线下还是网课,家长做好保姆的接送和后勤工作就行了。关注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但具体学习内容就不必管了。

在初中的中后期和高中阶段,家长主要应该扮演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和后勤保障工作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同时发育,此时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大,很多时候会有各种预料不到的心理波动和心理问题,这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和孩子多沟通,多倾听,了解孩子的问题和压力,尽量帮孩子化解,而不是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处处和你对着干,要尽量试着去理解孩子,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躁动期。

尤其到了高中,家长在学习上基本说不上话,此时孩子的各方面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有什么坏习惯之类的就不要想着去纠正了,这是在小学和初中该干的事,既然当时没想着纠正,到了高中你也无力去纠正了,只要孩子不作恶,有些事情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孩子长到这么大不容易不要因为一些小事造成孩子一时冲动或是亲子关系紧张。

高中压力大,学习紧张,多疏导孩子,多给孩子做点可口的饭菜才是家长该做的事情,另外孩子将来学什么专业,考什么学校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其他的交给学校。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也都应该明白自己现在该干什么了,不要学美国“长臂管辖”,容易遭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