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要打牢,一是目标要适度拔高,三是不要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

对于第一点,其实大家心里都已经很清楚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牢固的基础知识是你超越同龄人的第一步。基础知识掌握地牢固,将来才能帮助你去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你才有机会比别人更快更容易地掌握更难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当前的中考高考模式,基础题仍旧占了总分的绝大部分,想办法把基础题的分全部拿到,你就算是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门槛了。

其实大家心里应该要有个数,中考和高考并不是要选智商最高的那批人,因为最聪明的那批人根本就不会通过中考和高考,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早早就被各种顶级高中和大学录取,赛道完全不同。

中考和高考,主要是选拔出那些通过踏踏实实学习,通过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寻找优秀的学习方法的那一批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以高分的形式被挑选进重点高中和大学,将来进入社会,最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除开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孩子,这部分的孩子脑瓜子也足够聪明,但是比不上那些顶级的孩子,但是比一般的孩子还是要聪明些,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理解能力也不错,难题也可以做出来。但是由于过分自信,对相对简单的基础知识不屑一顾,从而造成基础知识掌握薄弱,但自己却不自知,所以每逢大型考试,分数却不能反映出这些孩子的真实水平。所以这类孩子总是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如果这类孩子不做出任何改变的话,将来高考也是可以预见不会有很好的结果。所以忽视了基础,再聪明的孩子也很难让自己的成绩处于头部位置。

关于第二点,人性的弱点让孩子不会主动脱离原来已经适应的舒适区所以必须要有外力来推动他。对于我们这个以中考高考为衡量标准的社会考试成绩就成了基本上唯一的指标了。所以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就不得不逼着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上限,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订立一个自己稍稍努力就可以够得着的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己能控制,这样才有动力驱动自己去达成目标。不仅如此,还因为目标比较容易实现,这样会比较有成就感,容易满足大脑的“奖赏机制”,会让自己身心愉悦,容易“上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小目标逐渐实现,量变到质变,最后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关于第三点,其实这是一个压力承受极限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对某种压力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个限度的,适度的压力确实可以推着孩子前进,但超过这个限度,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前进,反而会滋生出一种可怕的情绪----畏难情绪。

为什么说这种情绪可怕呢?因为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会让人产生非常消极的想法,这是阻止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的大脑是具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当一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就会在“战斗或逃跑"中做出选择,一般压力时,大脑大部分时间都是会选择“战斗"模式,要战胜压力。但当压力过大时,大脑就会选择“逃跑"模式,尤其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

所以我们要尽力避免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也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不要按照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家的孩子,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之前也说过多次,孩子小学时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到了初中要重新评估孩子的真实水平,尽量避免出现误判,放低姿态,哪怕先认为孩子是普娃,然后一步步逐渐提升,是牛娃终究还会变成牛娃,是普娃也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畏难情绪厌学。

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最后因为达不到而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不仅是家长,孩子也会遭受巨大的打击,不仅会出现畏难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成绩下滑剧烈,甚至连普娃都不如的地步,所以要保持头脑清醒,客观评估,才是对孩子真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