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也是分等级的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也没有人去追根究底,大家好像就默认了这种说法。如果你自己21 天不能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你也不会去质疑这种说法正不正确,相反,还觉得是自己不够自律,没能达到要求。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培养一种习惯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就比如,有的孩子写字时不爱用左手扶着作业本,然后写字时任由和本子一块移动,结果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家长发现了这种情况,当然是要去纠正这种错误的习惯,有的孩子是说一遍就听了,但过一会又忘记了,然后纠正第二遍,过一会又忘,第三遍、第四遍.最后终于忍不住发飙,就算是这样,也要至少大半个学期才有可能给纠正过来,为什么?因为家长能纠正的时间只是在回家后写作业的时间,在学校家长是鞭长莫及的,那孩子不用左手是没人纠正的,所以每天的纠正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我之前也多次说过,小学期间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外,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了。因为学习习惯是具有非常大的惯性的,一旦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后,后面家长需要操心的地方就非常少了。但话又说回来,学习习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养成的,也是需要长期的重复要求,才有可能慢慢养成的。
有家长觉得自家孩子虽然刚上学,但已经养成了好习惯,就不需要继续再培养了。其实这里面有个误区,同样的一个学习习惯,到执行层面也是分一二三等的,最好(一等)的当然是自己能主动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的,次一等(二等)的是家长说一下或提醒一下就也可以去自己学习的,再次一等(三等)的是需要家长协助才能去学习的,更差(四等)的就是家长催几遍都不去学习的。
有些家长很想当然,觉得自家孩子是一等,但实际操作时发现其实是三等,要从三等跨越到二等,没个三五十天的坚持也很难达到。这不是看不起谁,这是人性使然,因为要跨越舒适区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力驱使,一旦外力消失,人性的弱点就会本能的让孩子重新退回舒适区。另一种就是通过长期的重复动作,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记,最后改变原来的行为,变成最终的习惯。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时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后随时督促孩子学习,孩子有啥作业就督促做啥作业,做完为止。另一种就是把孩子的各类学习分类,每天督促孩子按照分类自己安排学习,让孩子清楚自己每天回家后该怎么安排学习。
前一种如果持续不断,也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家长有可能陷入到每天都很忙,但又不知道在忙啥的蒙圈中。后一种家长目标就比较明确,虽然要求的学习习惯是一样的,但程度不同,从四等一步一步到三等,再一步一步到二等,再到一等,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长的,快则几个月,慢则大半年都是有可能的。和孩子的个体接受程度以及家长的督促力度和方法都有关系。但习惯这东西,是可以一直受益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所以不需要图快,要培养就一定要培养好,要不然跑偏了将来再来纠偏就非常麻烦,习惯要不就不养成,一旦养成再来改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如果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家长,要珍惜这种时间机会,到了初中更是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趁还在小学,还有时间,抓紧机会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初中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有些是小学期间无法培养的,为了孩子将来学习更省心,家长在小学就要多辛苦一些了。
免责声明:本站除原创内容外,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