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说的关于小学学霸到了初中后劲不足,然后被其他学霸碾压,没有动力去学习的事,很多初中家长反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问到底该如何来解决。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我想还是先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出现。

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出现学习没动力、厌学等举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畏难情绪。很多人以为的畏难情绪就是怕做难题,其实是有认知偏差的。畏难情绪它并不单单体现在具体的害怕难题的上面,而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智商太低造成的学不会、学不好,而更多的是因为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方法没找对、学习能力没跟上造成的。但这些智商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因为比其他人笨而造成的学习成绩差。

因为很多孩子其实平时是非常努力的,每天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但很无奈,在小学能见到的学习效果,到了初中并不容易见效。也就是说孩子每天学得很辛苦很累,在考试成绩上却显现不出来,感觉做了无用功。在这种情况下,用不了一个学期,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孩子就会不断自我强化,不断地否定自己,逃避学习上的挑战,让自己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孩子,这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人长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巨大压力下,对大脑是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所以一旦这种损伤开始出现,大脑就会选择逃避这种压力,避免出现更大的损伤。

虽然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那也不能说明这个孩子从此就不能再顶着压力去学习了。因为大脑还有足够的冗余空间,虽然受损的部分无法恢复,但大脑还是具有一种"代偿机制",也就是启用另外的地方来代替受损的大脑行驶相同的功能。

所以,既然我们已经搞清楚了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那接下来我们就比较容易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这种情绪,把孩子从这种负面的情绪中给拉出来,重新整理好心情,再次轻装上阵。

那么,我们该如何具体的来化解畏难情绪呢?首先,畏难情绪的产生是从对自己的不自信开始的,那么我们化解的第一步也是需要从重塑自信心开始。那么该如何重塑自信心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小学自信心特别强的时候,就是在当学霸的时候,这时至少有一门课拿满分或排在班级最前面,这门课就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孩子在初中为什么自信心缺失?因为之前引以为傲的优势没有了,不再是拿满分或排名靠前了。虽然这一科优势没有了,但是底蕴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保证其他科目原地踏步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把这科重新学成优势科目,找回自信,找回学习的动力。

但具体该如何把这科重新变成优势科目呢?这里就要从初中的学习特点说起了。先说文科类,初中的文科类除了语文英语,就是史地生了。初中的语文新增了大量的文言文古诗词,这块相对于小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各类实词虚词的用法、翻译,各类句式的用法、翻译,整篇文章的翻译、意译当然还包括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这块刚开始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熟悉和熟练运用,除此之外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了,这块我就不多说了,想保持语文的优势需要积累,不是那么容易见效的。

英语这块其实没别的,词汇量还是占主要原因,当然阅读理解能力也很重要,想保持优势还是不难的,尤其是对在小学期间词汇量积累很大的孩子这是一个可以相对容易变成优势的科目。

史地生政这些小科,如果平时能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保持高分的,但历史的主观题、地理的计算题以及生物的实验题没人能有百分百的把握,想长久的保持优势就需要孩子从小对相应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做到,初中想从这几门课中保持优势时间上来不及,另外一个这几门课的分数权重不够,虽然有助于树立自信心,但显然对整体成绩的提升作用不大最后还是要回到理科上面来,尤其是数学。前面的一些文章中也反复提到过多次,初中要想数学学习好,把基础分拿全是关键,而要想拿全基础分,就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初中学习习惯。和小学的学习习惯略有不同,初中讲究的是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刷题这些习惯,从思维方式上还要把形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从学习能力上还要把被动学习提升为自主学习前期数学没学好,就是这几方面没重视,后面来补救也是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当然需要家长和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会更大。其他理科也可以参照数学的这几方面。公众号和微博同名:学霸爸爸长不大。一旦能把一门优势科目确立起来,孩子的自信心就能重新回来,这时就需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计划,争取能有更多的优势科目,当然其他科目如果不能做到有优势,那也至少不能变成拖后腿的科目,只要每门科目都在班级中上游水平,那整体排名就会前进一大步,这是有统计学的数据来支持的。所以克服了畏难情绪,就能解决孩子学习没动力的问题,然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辅以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孩子的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